top of page

更多更深|獵巫熱:在盲流中保有清明

  • Writer: 北大歷史公演
    北大歷史公演
  • Apr 2, 2019
  • 2 min read

Updated: Apr 23, 2019

「獵巫熱」是西方基督教史上的一頁悲劇。出於對魔鬼、對惡(evil)的恐懼,對無法掌握之自然與超自然力量之無助,人們集體將內在的恐懼投射於社群中的弱勢─年老、貧病,以及女性。如果撒旦的同路人只能是社會上的邊緣,那麼魔鬼的力量也就無足為懼(他的夥伴至少也該是浮士德之流)。然而,如此簡單的邏輯背反泯沒不見:無知與恐懼造就了集體的盲從,人云亦云,積非成是,似乎將手指向他人之舉便是證明自身的清白。殊不知,當弱勢者淪為犧牲被狂潮所淹沒,下一個千夫所指的對象便可能是自己。德國宗教領袖馬丁•尼莫拉(Martin Niemöller,1892-1984)在波士頓猶太紀念碑上的銘文(1945)仍錚錚作響:


[沉默的代價]

最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,我保持沉默,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。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,我保持沉默,因為我不是猶太人。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,我保持沉默,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。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,我保持沉默,因為我是新教徒。最後他們奔向我而來,此時,已沒有人能為我發聲。(They came first for the Communists, and I didn’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’t a Communist. They then came for the Jews, and I didn’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’t a Jew.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, and I didn’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’t a trade unionist. They then came for the Catholics, and I didn’t speak up because I was a Protestant. They then came for me, and by that time no one was left to speak up.)


歷史或許不會原班重演,但歷史教會我們理解人性、學習智慧,知道在盲從的時代除了要有獨立的判斷與堅定的信念,還需擁有捍衛價值的勇氣與行動。唯有勇氣與行動才能擋住盲從的狂潮,在歷史的逆流中保住清明,扭轉悲劇。這就是歷史上的獵巫亡魂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。

撰文者:李若庸

李若庸老師,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,研究主題為英國近古史、歐洲宗教改革,目前教授課程為世界通史、世界史史料選讀、專業實習和淡水河流域藝文人物誌紀錄片製作。 再次感謝李若庸老師幫忙撰文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