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更多更深|獵殺女巫,誰是局外人?

  • Writer: 北大歷史公演
    北大歷史公演
  • Apr 29, 2019
  • 2 min read


北大歷史公演的劇目《真知環》,除了演繹16、17世紀歐洲「獵殺女巫」的慘痛歷史之外,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拋出一個最關鍵的問題:「誰在獵殺女巫」?

「女巫」,我們一點也不陌生,透過跨域文化文本的翻譯與旅行,它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界/世界之中,包括小時候的童話故事,各種小說、電影、漫畫、遊戲等等。

然而,以往我們慣常問的問題是:「誰是女巫」?而《真知環》要問的,卻是「誰在獵殺女巫」?我認為這正是這個歷史公演最核心的意義。



從劇本來看,《真知環》有幾個關鍵特色。第一,它融合了兩個時間:過去與現在;在這個故事中,「獵殺女巫」既是歷史傳述,也在現實中實際發生。《真知環》非常犀利地告訴我們:你以為這麼殘酷荒謬的事情,只有在過去才會發生嗎?不,它正在發生。

「獵殺女巫」,是一個永遠的現在進行式。

第二,《真知環》的現實隱喻,指向我們每一個人。最後一場戲是「獵殺女巫」的現場,所有人都圍繞著「女巫嫌疑人」,以她所愛的人為工具來威脅她,逼迫她承認自己是女巫,眾口成真,「女巫」就這樣被「生出來」,然後滿足人們「獵殺」的慾望。

所有人,都是「女巫獵殺者」,沒有人是局外人。

《真知環》以戲劇化形式,再現「獵殺女巫」的歷史場景,又賦予高度的現實隱喻。它告訴我們,「女巫」是從每個時代的文化幻影中建造出來的,是以這個世界的憤怒、慾望、恐懼、無知,甚至只是平庸與茫然(例如「隨便啦」、「沒差啦」)共同培養出來的。

「女巫」也是一個容器,它收納所有主流社會想要排擠的、沒有安全感的、不了解的「他者想像」。在16、17世紀歐洲,「女巫」是一群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求生存的女性,在20世紀歐洲,猶太人成了「女巫」的一種變體,現在呢?

返身自視,在當前的各種媒體、各種話語中,我們難道不是日復一日在生產、指認、獵殺「女巫」嗎?獵殺完一個,再獵殺下一個,然後早就遺忘上一個被獵殺的「女巫」是誰了。

每一個時代都在「造巫」。當下,我們這個社會也正在進行各種慘烈的「獵殺女巫」行動。除非我們能夠進行深刻的文化反思,否則,連「真知環」也無能為力了,彼時,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劇中主角雅各,被迫點火燒死自己的愛人。


撰文者:楊翠


楊翠老師,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,現亦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委。特邀楊翠老師,除了因為老師是歷史系的前輩,也因為老師將所學反映在台灣社會關心和貢獻,和我們北大歷史公演的初衷不謀而合,尤其楊翠老師同時是此劇《真知環》的導讀文本《獵·殺·女巫》的台灣版推薦序作者,故特別邀請老師為本劇撰文,也相當感謝老師為此次北大歷史公演撰稿。

再次感謝楊翠老師幫忙撰文。

Commenti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