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演出以後|「後宮干政」?

  • Writer: 北大歷史公演
    北大歷史公演
  • May 18, 2019
  • 3 min read

  當真知環套上她時,那些雅各聽了直搖頭的話,是她的心裡話。凱瑟琳說出了最自私的話,她選擇了傷害伊莉莎白來自保,然而,我們真的有資格搖頭嗎?凱瑟琳的自私究竟是什麼樣的自私?

  凱瑟琳和其他角色不一樣。相較於把靈魂交給了上帝所以對女巫恨之入骨的伊薩克、眼睜睜看著愛的人只盯著伊麗莎白從不看自己一眼的艾蜜莉、今天說A八卦明天說B壞話的艾瑪和亨利,每個人的行為心中都有一個理由,有的是因為信仰,有的是因為遭遇,有的是因為從不在意,而凱瑟琳呢?凱瑟琳從來沒有真正的自我,所以操控凱瑟琳的不是某個積極要去做的「原因」,相反的,支配著凱瑟琳行動、左右著凱瑟琳判斷的是「恐懼」,是她極欲「避免」某個未來。那個未來確切是什麼?其實她也不清楚。她只知道,她很害怕,她不要失去一切,她已經為了過去付出一切,稍有變動的那個未來,會讓她失去所有,而光是想像就讓她抓狂。


  沒有自我的凱瑟琳,能說出來的最大的自私,也不過是要「安於現狀」。她不是基於張牙舞爪的野心,也不是要圖利自己,她要的就是這個現狀,這個她可以碎念一個下午的現狀,這個她絕對不滿意,但她已經習慣了、不可以要她改的現狀。

  於是這樣的凱瑟琳就被恐慌綁架了一輩子。以前她要做好村長夫人,現在她要做好村長媽媽,如果這個村子稍有不寧,有人在咬耳根子說村長的不是,都會危及到她的地位,她一再強調要保住的「家族名聲」。然而,這個地位是她掙的嗎?這個家族是誰的家族?

  凱瑟琳絕對不是一個自私的人,因為她庸庸碌碌一生,鞠躬盡瘁的捍衛下來的名,自始至終都不是她的名,永遠是別人的名。她沒有少努力一點,她沒有少操煩一些,凱瑟琳花了一百二十分的心思在守住這個「村長的家」,甚至下了邪惡的決心,然而,她仍然只是個可以在街頭巷尾講閒話的歐巴桑,她不是那個可以跟商人講價的人,她手裡沒有這個村子,她才是被這個村子捏碎的靈魂,當她的心越空,她越要緊握拳頭來證明自己的存在,在她被村子捏碎的以後,她也掐死了其他靈魂,而她掐死的是她僅僅能夠握在手裡的人——愛她的人。

  這份扭曲來自結構的不平衡,凱瑟琳承擔的壓力責任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職權分配,但那個社會會告訴她這都是合理的事——因為她是個女人,不識字的女人,她只是附屬在村長名份下的村長夫人。村長夫人得知道千百件村中大小事,然而村長夫人就只是村長夫人。

  傳統社會裡的女性不就是這樣嗎?你要「識大體」、要「帶的出門」,你要懂得應對進退、要八面玲瓏,還沒嫁聽爸爸的、嫁了聽丈夫的、老了聽兒子的,只有那些男人成功的時候你才能夠沾光,撿到一些掌聲和讚賞,你多說一句話就是「後宮干政」,你再多說一句話就是討巴掌,就算他們沒出手,還會有人說「啊唷他也真難得!這樣都沒打妳!」

  凱瑟琳不是個自私的人,而這就是她最可悲的地方——她從來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,連套上真知環,都說不出一句自己的想望。

  而我們不難發現,這個世界、台灣社會裏,有太多太多凱瑟琳。他們有著結構不對等的過去、被教育著不能有自我的主張,他們有著容易被煽動的恐慌和追求小幸運的善良,當有人張著「發大財」的旗幟,他們就歡欣鼓舞地跟上——因為除了掙錢,他們也不知道還能幹嘛。

我想到了相聲瓦舍有個特好笑的段子,結尾是句嚴肅的話——「當所有人都在追求著生活的小確幸,那誰來承擔國家的大不幸呢?」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